按以往的经验,学生大致只要按照教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高分。高分就等同于掌握的全面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本学期,学了第一篇文言文《伤仲永》后,我采纳了寒假时候看的一篇教研理论,让学生针对本篇文章自主命题。
	    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随之,过去的评价标准不灵了,必须有新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实践时,我大方向指导,小方面放手:指定题目类型,具体题目自己拟定。问答题我提供十余个题目,学生从中选定。新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出台,即按学生命题的难易,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可以设置创新题,创新题的界定与加分设置明晰可指导的标准。
	     结合11班、12班两个班级自主出题的试卷和拟定的答案,我很欣慰:学生自己心中明白易考点,自己知道怎样圆满给出答案,比老师碎碎念效果要好的多。
	     以下提供一位同学的自主命题试卷,以飨读者:
	《伤仲永》自拟试卷:
	                                          初一12班    张炳男
	  一  、字音。(3分,6个,给拼音写汉字或者给汉字写拼音)   
	     扳( pān )        隶( lì )       称( chèn )
	     泯然( mǐn )      环谒( yè)     彼其( bǐ )
	  二、字形(2分,选择题) 
	     下列各项字词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  金溪   书具   旁进
	       B  立就   自是   环谒
	      C  泯然    通悟   彼其
	  三、作者文学常识(3分,6个填空) 
	     王安石,字 介甫 ,号 半山 ,我国北宋著名的 政治家  , 文学家 。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
	  四、通假字及意义( 3分,填空题) 
	     扳,通( 攀),意思(牵,拉)。
	  五、句子停顿(2分,选择题)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的停顿( A )
	    A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C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D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六、字义考查(25分,25个,填空题)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尝:曾经。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自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同县的人。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这里是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称:相当。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稍稍:渐渐。
	     扳:通攀,牵,拉。
	      通悟:通达聪慧。
	      宾客其父: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受之天:意思是先天的得到的。受,承受。
	   七、翻译句子(18分,6个句子)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八、思考题(44分) 
	   1、文章开头写方仲永身世的句子是哪些,意在突出什么?(4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突出了仲永家境并没有学习过,而仲永的聪慧是天所赐。
	2、 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一一列举出来。(4分)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4分) 
	     以仲永的天资聪慧因不好好学习而有神童变成常人。为下文做下铺垫。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显示出他 的性格是 _贪财_,其具体做法是 不让仲永学习 。
	      5、"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 
	      承上启下。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分)       (1)邑人“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亲“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3)仲永自亦不主动学习,不断提高。
	      7、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5分) 
	     “受之天”指的是 先天赋予的天资。“受之人”指的是 后天的教育。如果你天资聪慧,一定要接受后天教育,不然,会像方仲永的结果一样,堕落成众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8、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哪一种?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5分)  
	      议论。五岁指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泯然众人矣。若不接受后天教育,即使是神童也会变成常人。 
	      9、请说出题目中的“伤”字有三层内涵。(3分)  
	     (1)哀伤,叹息。
	     (2)惋惜仲永由神童变成常人。
	     (3)社会对天才的摧残,没有给仲永提供一个受教育的好环境。
	     10、请写出一句关于勤奋的名言。 (3分)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11、如果你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6分) 
	        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脚踏实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