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国际学校
 
  新闻速递
 
 
 
lyis位置:洛阳理思实验学校(原洛阳国际学校) >> 校园新闻 >> 新闻速递 >> 浏览文章  
巧妙的处理——语文微型课展示中我的收获
2013-8-15 8:26:13 原创 王阳 【字体:

今天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每位老师要展示一堂十分钟的微型课。这里我主要谈谈今天几位语文老师所带给我的启发。

张林清老师所讲的《孙权劝学》,在引入课文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非常巧妙。《孙权劝学》中的主要人物是孙权和吕蒙,但张老师并不直接从这两个主角进行介绍,而是通过曹操和关羽这两位敌对阵营人物的事迹来侧面烘托出本篇课文的主角,侧面表现出孙权和吕蒙的智慧、性格。之后在关于《资治通鉴》的介绍中也给学生做了知识梳理,和学生共同整合了有关史书体例的相关知识。语言清晰,目标明确。

张文月老师讲的《在山的那一边》是一篇诗歌,而且是初中语文的第一节课。张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朗诵。学生学习诗歌,刨去诗歌情感、表现手法等内容不谈,最先应该掌握的就是朗诵、诵读的能力。张老师的朗诵清晰而富有感情,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并在示范之后给学生总结了如何朗读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一些方法。这些内容安排是针对初一学生在学习诗歌中应首先掌握诵读能力这一目标而设计的,十分用心。

朱晓玲老师讲的是神话《女娲补天》。作为刚接触神话这一题材的初中生来说,有一个问题一直普遍存在着,就是不容易分清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童话,什么是寓言。概念不清,是初中生在这一教学阶段中十分普遍的问题。但教师如果死板地讲定义、讲概念,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晓玲老师的做法,是让同学说出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即使说错也没有关系。然后将学生的答案汇总,把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的确是神话的答案写在黑板,也把白雪公主(童话),农夫与蛇(寓言)这些不正确答案也清晰地列出来,然后再比较三个题材的区别,从而纠正错误,并加深印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思索整理以上三位老师的优点,我总结为这样一个观点。在我们处理教学环节时,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当你以学生的眼光思考时,你就会发现,学生也许不喜欢平淡的导入,也许不喜欢枯燥的定义,也许不知道自己应该和如何掌握哪方面能力。当你如此做,明确了学生的可能存在的困惑在哪儿时,你就会动脑,用新颖的导入让学生进入课文,用畅所欲言的回答和清晰的梳理解决概念混淆,用标准且明确的示范与方法介绍来让学生具备他应具备的能力。巧妙的地方,有时候就在一个“转换”上。

 
豫ICP备19027634号-1